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首次发现乐山龙泓寺(1923年)老照片

此批照片为法国Musée Guimet收藏、由法国文化部数字开放平台公开,遗憾的图片并非高清,所以本文龙泓寺大概模样是能看清的,但依然比较罕见。龙泓寺,在今天的乐山并不“闻名”,但在历史上留下些许“精彩”。在五六十年代,省文博专家吴觉非等考察龙泓寺石像后,认为起于隋兴于唐。有传闻说摩崖石刻为唐明皇逃命至此而凿刻。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10月,苏轼与家人经此游玩,在寺旁岩洞写下“烂柯岩洞”四字,并赋诗“但浔身闲便是仙,眼前黑白漫纷然;请君试向岩中坐,一日真如五百年。”,苏洵有《游嘉州龙岩》诗。后来传闻成此地是苏轼小时候读书之处。明代,龙泓寺已有烂柯、双鹤两洞,化龙、杜康、流杯、近蟹四池,以及三高亭等建筑。明洪武年间重建。明泓治年修“景苏楼”。明正统十年,州人刘洪禹在此建东坡书院。寺庙已成人文风景之地,文人名士多有造访。清咸丰年间再重建。1920年代,民不聊生,寺荒废。1926年,文学家李劼人在此一游,时存玉皇阁,并加固维修。1938年后,武汉大学变迁至乐山,校友在寺庙建立起东山小学。1939年10月,梁思成等建筑学家至乐山,对龙泓寺摩崖石刻发出感叹 寺“虽规模非巨,而内容丰富,为川中不可多得之精品”、“内有千手观音、孔雀明王、观经变相等为中原石刻罕见之题材。”1941年10月15日,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朱自清、武汉大学任教的朱光潜共同游览了龙泓寺。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武汉大学迁回,改成为乐山师范附属小学。解放后,建任家坝小学。1971年修建岷江大桥,开山取石,仅剩的数十龛摩崖石刻毁灭殆尽,仅存一寺。【拍摄时间:1923年7月5日-7月7日,拍摄作者:Jean Lartigue(曾与谢阁兰合作过)】【注意:由于本人非藏学、佛学研究者,涉及神像名称完全来自于原文翻译,若有错误请谅解】石刻的右侧部份石刻的右侧部份局部近景石刻整体中心部份石刻的左侧部份石刻的左侧部份局部近景石刻佛像石刻—罗汉左侧石刻(像名不详)石刻—千手观音像石刻—千手观音像,同上石刻—千手观音像【此像不同于上面】石刻—观音像石刻—观音像石刻—地藏菩萨(或孔雀明王)石刻—地藏菩萨石刻—观音、地藏石刻—文殊菩萨等石刻(不详)龙泓寺院内岩洞入口(备注为A洞)同上一张龙泓寺院内岩洞浮雕(备注为疑似B洞)龙泓寺院内岩洞浮雕,和上一张可能同一洞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到: